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孔穎達

唐初著名經學家、天文學家孔穎達(574-648),字冲遠,一字仲達,冀州衡水(今河北衡水市)人。生於北齊武後主武平六年,卒於唐太宗貞觀廿二年。孔子三十二世孫。其曾祖孔靈龜,官拜北魏國子博士;祖父孔碩,為北魏南台治書侍御史;父親孔安,則為北齊青州法曹參軍,雖生長於書香仕宦之家,但孔穎達卻沒有沾染南北朝官宦世胄的不學無術、紈絝子弟的習氣。
      孔穎達悟性極高,八歲上學時候,就已經能「日誦千餘言」;稍長,通曉服虔注解的《左氏傳》、王弼注解的《周易》,以及鄭玄注解的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與《毛詩》,此外諸子、曆算、屬文,亦皆擅長。但他不以此為滿,找了同郡的當代通儒劉焯,想拜師求學。但劉焯這人性情孤傲,不僅恃才傲物,還常淩辱諸生,所以孔穎達剛到劉焯門下學習時,並沒有特別得到老師的好臉色看。直到後來,在學習過程中執經問難、發表意見,劉焯見孔穎達都能「發人之所未發」之言,出人意表,於是才「翻然改容」,刮目相看。在劉焯門下,孔穎達學習了社預集解的《左傳》與孔安國傳的《尚書》,也為其後來編纂《五經正義》,奠基了豐厚的學植。 
      隋ㄧㄤˊ﹔yang帝即位後,為了籠絡人心,重興儒學,再開學校,孔穎達藉此機會,應舉明經、得對策高第,被授予擔任河內郡學博士;此為大業初年之事。在大業年間,隋煬帝曾模仿漢宣帝石渠閣議經、漢章帝白虎觀論禮等事,由門下省廣徵天下宿儒於洛陽,舉辦儒學討論大會。當代儒學專家,像是若劉焯、劉炫、陸德明、魯世達等名家皆列席間,孔穎達也以明經高第的身分參加。終於,過關斬將,舌戰群儒,孔穎達被門下省納言楊達評定為第一。  隋煬帝因此便詔孔穎達為太學助教、陸德明為國子助教。這時,孔穎達才三十來歲,是應詔諸儒中最年輕的一位。
      唐代以後(618),孔穎達曾經擔任秦府文學館學士(與杜如晦、房玄齡同列「十八學士」之一)、國子博士(全國最高學府的高級教官)、曲阜縣男、給事中(門下省要職,掌封駁政令,議論得失)、國子司業、太子右庶子、國子祭酒等職;每遇朝廷商榷經義、議論禮法數曆時,孔穎達多發高論,且被採納。亦曾與魏徵、顏師古等修訂《隋書》,得有「良史」美稱。直到六十四歲那年(唐太宗貞觀十一年,637),與學者共修《五禮》,晉升為子爵,隔年(638),除了為太子講學東宮,並奉詔與顏師古、司馬才章、王恭、王琰等,編纂《五經》義訓。五年後(貞觀十六年,642)書成,唐太宗欽命更其名為《五經正義》。貞觀廿二年(648),孔穎達病逝,陪葬昭陵(唐太宗墓),贈太常卿,諡號曰憲。享年七十五。
       在政治與哲學思想上,孔穎達以傳統儒學為主。主張用「禮」來維護王朝統治,達到「忠君、盡孝、正己、利民」的目標,因此,他認為若能「盡用賢人」,國家便得安寧。那麼,賢人又在哪裡?於是,孔穎達將教育看得很高,強調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視教育為開國興邦後的首要任務。孔穎達依據孔子「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」、董仲舒「性三品」的概念,強調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;另一方面,亦指出為政者若能掌握民眾教育、思想,便能鞏固國家政權。
       除上述外,孔穎達著述甚豐,除《孝經章句》外,最大的成就,還屬其奉詔主持編撰、解釋儒家經典的一百八十卷官書──《五經正義》。嚴格來說,整理《五經》一事,自貞觀四年(630)由太宗命令顏師古考訂《五經》文字時,就已展開。直到貞觀十二年(638)才正式由孔穎達領軍,與諸家學者共同編纂《五經》義訓。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毛詩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春秋》五部儒家經書,在孔穎達等眾的規劃下,分別以王弼、韓康伯注(《周易》)、孔安國傳(《尚書》)、毛亨傳、鄭玄箋(《毛詩》)、杜預注(《春秋》)等注疏文本為宗主。 
      今日,我們隨處可見《五經正義》的巨大成就。例如,在編纂時,學者們采用漢學以來的訓詁、注釋、義疏傳統,先選擇一優秀注本為標準,後加以闡釋,系統地整理了漢、魏以來的諸家經說。其次,在大量史料整理的基礎上,引用並詮釋典章制度,提出全面具體、新穎有特色的看法。又,對於魏晉南北朝以降的玄學注經成果,大膽吸收,使傳統經學研究,顯得生動活潑。同時,也因其具有高度學術權威性,為後人讀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。此外,因《正義》中收錄了大量重要古籍的文字,使得很多書於後世亡佚時,後代學者可以倚賴《正義》中載錄的文字,多少窺其原始風貌。
       正因《五經正義》是官方頒定的教科書,從唐代到宋初,便成為學子習經、科考的標準典範,一改「九品中正」時「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勢族」的局勢,使寒門得以通過科舉,進入仕途,可說是社會進步的極大力量。而自唐頒其為官方定本,直到明、清,《五經正義》依舊被刊刻於《十三經注疏》中,流傳不斷,影響已非唐時「統一經說,以利科考」的本衷,而是對中國儒學、經學、政治統治思想等,產生了巨大規範、潛移默化的作用。
       唐貞觀十四年(640),六十七歲的孔穎達正擔任掌管全國教育的國子祭酒。那天,正在舉行祭祀孔子的釋奠大禮,太宗亦親臨現場,聆聽孔穎達聲若洪鐘、口如懸河地演講《孝經》專題。演講完畢,太宗讓眾家學者、大臣提問,只見孔穎達的論述「金湯易固,樓雉難攻」,令全場大師眾儒們佩歎不已。後來,太宗便手書詔令,稱美其曰: 洪鐘待扣,扣無不應;幽谷發響,聲無不答。……關西孔子,更起乎方今; 濟南伏生,重興于茲時! 此得與先聖、先師齊驅並名,得稱「關西孔子」之人,即孔穎達一人是也!

撰稿人:陳讚華
網站滿意度調整